返回上一级
社会责任 | 筑起教育田垄,守护每颗向上生长的 “种子”
2025-10-21 科顺新闻

清晨的雾气还未散尽,贵州省安顺市普利乡的群山中,传来一阵清脆的笑声。

在普利乡民族小学新建的田园劳动基地里,一群孩子正蹲在田垄旁,小心翼翼地将嫩绿的菜苗埋进泥土。

悬崖上的课堂

缺一块落地的“土壤”

普利乡民族小学,坐落在层峦叠嶂的悬崖深处,学生多是布依族、苗族的留守儿童。他们的童年,被折叠成教室与山野间的两点一线。

“劳动教育”成了课本里扁平的词汇,老师在黑板上画锄头,学生用铅笔标注“播种步骤”。有孩子悄悄撕下劳动课本的插图,叠成纸飞机扔向窗外。

“实践”二字,像是一句飘在风中的口号。

理论在纸上生根,心却在风中飘摇。知识若不能亲手丈量,便永远隔着一层雾。

劈开荆棘

筑造实践的“第一课”

校园东南角有一处近300m²的荒地,常年盘踞着疯长的野草。酸枣刺横生,蓟草霸占着每一寸缝隙,连山雀都不敢落脚。

为了让师生们真正参与劳动和实践,学校计划将此地改造,作为劳动教育基地。

去年,科顺股份携手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“一校一梦想”项目,走进了这座这片被险峰包围的校园。

“我们要改造的不仅仅是田地,更是把知识‘种’进生活的课堂。”

除草、夯土、砌埂、铺水管……荒地被一点点开垦。志愿者们的手掌磨出血泡,却笑着说这是“幸福的茧”。

翻新的土壤里,埋下的不只是种子,还有测量、记录、协作的真实课题。

让知识落地,让希望破土

经过一个月的改造,这片土地已焕然新生。如今的劳动基地,成了校园最热闹的角落。

动课上,孩子们轮流担任“小农夫”,记录每日温湿度,记录植物的每一寸生长,争论为何东坡的辣椒比西坡长得快,科学课里的“光合作用”也不再抽象。

“原来土壤是有温度的!”一个男孩兴奋地举起沾满泥巴的手,仿佛捧着一颗小小的星球。他们终于能亲手埋下种子,等待破土而出的奇迹。

当课本跃入泥土,知识便有了温度。

以实践为犁

耕耘教育的原野

教育不该困于书本,成长需要真实的阳光与风雨。

自2020年携手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以来,科顺股份与无数志愿者并肩而行,守护乡村校园每一个飞扬的梦想。

大山深处,一群孩子正用锄头叩击大地,在泥土与汗水中,读懂“春种秋收”的古老哲学,用双手编织着属于他们的春天。

这里的每一株幼苗,都是希望的隐喻;每一双沾满泥土的小手,都在书写未来的可能。而我们,愿做那片沉默的土壤,托起更多向上的生命。

最好的守护,是让梦想扎根,等时间开花。